(一)家學與師承
香港書畫名家陳丙光,字守仁,號友篪、文虎,別署退之、虎生阿丙,粵之東莞人也。出身書香世家,家學淵源,父錦坤公(號壽如),乃一介儒商,于香港新界元朗經營食物行業,一向熱心地方及鄉梓事務,歷任當地商會副會長、學校校董及東莞同鄉會會長等,為人溫文儒雅,知書識禮,扶掖後輩不遺餘力,深受地區人士尊重。
陳君自幼天資聰敏,好學不倦,先從其五伯父石如習書法,讀古文。弱冠于香港從嶺南大家趙少昂大師習丹青,奠定繪藝。及後修弟子禮于國畫大師南海曇殊居士從心先生鄧芬之門寢,復禮延于元朗壽如堂闢室開尊,調絃弄墨,昕夕論藝,寒暑無間。深愜乃師之性,盡獲心法之傳,許為得意弟子。嘗隨曇殊師及金石書法名家羅叔重翁等穿梭港澳,參加文化聚會,出席雅集觀摩交流,藝術視野得以擴濶,更獲羅翁深切期許,引為忘年之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嘗與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丁衍庸大師參論中西書畫藝術,印證異同,每發微言,輒獲丁師心許,讚譽其別有宿慧。
(二)展藝之旅
公元一九五八年戊戌之秋,丙光首次展藝于香港九龍半島美麗華畫廊,啼聲初試,藝文界人士交相稱譽,許為後起之秀。
一九六二年壬寅,與駱曉山聯展于香港龍岡總會畫廊。
一九六三癸卯年間,丙光遠涉重洋,遍遊歐洲古國,先觀光于英倫三島,繼而暢遊藝術之都法國巴黎,欣賞博物館名畫,復觀覽聖母院外之畫坊,旋往古代藝術名都羅馬,于憑弔古代廢墟之餘,亦遊于藝術精華薈萃之大教堂及藝術館,暢遊意大利後,再漫遊德、奧、瑞士等名都以及歐陸名勝風光,吸收自然天地間之靈秀及人文景物之奇偉。
一九六五乙巳秋再與駱曉山、陳琳及丘炳良于香港大會堂舉行四人聯展,甚獲藝壇賢達之好評。
一九六六丙午年間,丙光再次踏足歐洲英、法、意、瑞諸國,歷時半載,以求有助於藝術之創作。
一九六九己酉,丙光挑選其作品凡四十餘幀,編印成《壽如堂書畫篆刻集》,用作紀念其母親逝世三十周年。名家丁衍庸、駱曉山、劉秉衡等為其寫序,葉公超題簽。
六十年代陳與司徒奇、丘炳良等創立鄉村畫會于香港新界上水。
一九七二壬子二月與鄉村畫會四位菁英丘炳良、鄭嵩、陳秋言及何百里等于香港大會堂舉行聯展,並出版鄉村畫友集。
一九七三癸丑八月參加先師曇殊居士鄧芬逝世十周年紀念遺作欣賞雅集,並于一九七六年一月于澳洲出版《曇殊居士畫集》。
一九七八年丁巳戊午年間,嘗翻檢歷年藏畫,整理編存,並將個人及眾師友之筆花妙墨,集雅成冊,印製《書畫師友》畫冊,公諸同好,永駐蘭香。
七十年代陳丙光移居澳洲,仍然勤於畫藝,嘗與其父錦坤公,畫友名家劉秉衡同遊南韓,講學於韓國慶熙女子大學以及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陳氏書畫作品曾展出于美國、澳洲、南韓、新加坡、台灣、荷蘭、瑞典、香港、南京、廣州等地,屢獲中外藝壇人士讚賞,評價極高。
(三)其人其藝
藝壇名宿鄧芬,桃李不多,弟子中以陳丙光最為出類拔萃,其人風流倜儻,天賦異稟,瀟灑不凡,與乃師芬傅性情相近。
自古名師出高徒,丙光早年有幸獲得多位名師指導,加上天賦異稟,繪藝自然日進千里。自從得到芬傅引為入室弟子,陳氏即棄用山馬毛筆,只用羊毫筆作畫,于傳統筆墨基礎上追求創新和突破,其水墨書畫風格,以傳統作為起點,再而深入探究中國二千年之傳統藝術古道,盡收當中精粹及神韻,更以之作為創作靈感。
他亦深明師法大自然之重要,對自然界體察入微,日常勤練寫生,其繪作之花草翎毛、蟲魚蘭竹,形神具備,別饒氣韻,妙手天成。陳氏喜以草書入畫,善用不同的題材,體現其思想內涵,創作內容,豐富多樣,其水墨大寫意作品,更是別具奇趣。陳君最喜畫竹,尤擅於繪畫手卷,觀其戊子新歲于澳大利亞繪畫之《清秋野思》朱竹手卷,在二十多尺長的畫幅中,竹之枝葉以書法筆畫鉤畫,其態勢疏密,先後組織以及墨色濃淡,獨具韻致,章法俐落,全幅一氣呵成,就算局部欣賞,亦風趣呈現,筆墨痛快淋漓,技巧精妙獨到,極臻化境,顯非凡品也,名家王亭之(談錫永)評之云: 「用朱如墨,五彩紛呈,高深野興,天地無聲,歸于一卷,神韻流形。」
陳丙光之書法,造詣亦深,篆、隸、楷、行、草五體兼擅,尤工行草。能師法古道而獨出機杼,率意數筆,便能突現個人面貌,其功力老練,藝高膽大,行氣貫通,筆意自然,誠大法家也。
陳丙光先生深得曇殊師之心法真傳,盡得其風流蘊藉之雅致,惟其畫卻絕不似乃師,能真真正正寫出自己的個性,並且能秉承恩師教誨,寫出屬於自己的東西。陳君近年畫作,個人風格愈見濃烈,以大寫意為根本,不在乎形之肖似,隨性漫寫,以筆墨作為遊戲。陳以其豪邁灑脫,任性不羈的性格,堅持反覆求變,每天在變的精神,追求跨越六法,做到背法而合法,達至藝術真、善、美之境界。